中医如何治疗湿疹

2025-05-07 11:50:41

1、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在皮肤病中所占比例极高。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本病的特点是皮疹多形,剧烈瘙痒。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甚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发于小腿部的称“下注疮”、“湿毒疮”、“湿濂疮”,如明代《外科准绳?下注疮》[1]记载:“或问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何如?曰:此名下注疮,亦名湿毒疮。发于手部的皲裂性湿疹称“掌心风”,如清代《外科真诠?掌心风》[2]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3]都记载:“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全身泛发的急性湿疹名“浸淫疮”,如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4]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秀球风”。此外婴幼儿湿疹科“胎濂疮”等等不一而论。

中医如何治疗湿疹

3、脾胃湿热  脾为湿土,常因饮食失调,多食生冷,水果之物,脾阴不足,失于健运,湿从内生;或多食高梁厚味、鱼腥海味、嗜饮茶酒等,酿成湿热。  心火血热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心主火,由于心绪烦扰、精神紧张、心经有火、导致血热。脾胃即有内蕴之湿,复因心火内炽、血热内湿、湿热相结,通过脏腑关系,从里到表。盖胃主四肢,胃主肌肉,湿热熏蒸,上输于肺,肺主皮毛。因此湿热之邪可浸淫肌腠,走窜四肢,外达皮毛而成。  风胜血燥  风可分为内风、外风。或由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而发病,此为外风。或因其病缠绵渗水日久,以及过食辛辣香燥之物,或过饮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剂,均可伤阴耗血。肝主风,肝失血养,则风从内生,风胜则燥,而血燥风生,又有心火内炽,血热生风,均属内风。

中医如何治疗湿疹

5、脾湿型  主证:由于脾失健运,昝馋盈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抓出水,或有胃脘胀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用苍术9g,陈皮9g,川朴9g,猪苓9g,茯苓9g,泽泻9g,六一散9g(另包),白鲜皮9g,地肤子9g,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g,佩兰9g。  血热型  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性湿疹。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5]方用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稀莶草9g,海桐皮9g,苦参9g,白鲜皮9g,地肤子9g,六一散9g(另包)。   阴伤型  主证:由于渗水日久,伤耗阴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水或皮肤干燥皲裂。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药: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30g,元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泽泻9g,白鲜皮9g,蛇床子9g,皲裂严重加玉竹9g。

中医如何治疗湿疹

7、内外兼治法  湿疹大部分有内因引起,而形之于外。中医固然有“内病外治”法,但临床验证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用外治法效果显著,针对慢性湿疹外治法收效甚微。而且湿疹引起的内因各种各样,表现的外症又各不相同,如能区别治疗,加强针对性,治疗湿疹无疑事半功倍。临床验证,采用中药外治加内治法来治疗湿疹,效果显著,成功率其高。如:王老湿康宁、皮肤老偏方湿疹专用等配合中药口服。

中医如何治疗湿疹

8、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疾病痊愈或控制后,中医非常强调病后调养,以期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对于湿疹的善后调养,多认为应给予健脾祛湿或养血祛风,或辨证方药,以巩固疗效,减少湿疹的复发。鉴于湿邪贯穿于湿疹病程的始终,在湿疹患者临床痊愈后,可较长时间服用参苓白术片等健脾渗湿中成药以巩固疗效。即使采用养血祛风法巩固疗效,也必须配伍健脾祛湿的药物,如单用养血祛风药,易引起湿疹的复作。若患者体质偏热者,在服用健脾祛湿中成药时,尚需加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皮肤病血毒丸等,惟用量宜减半。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