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上市地点
1、 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并有可能加剧其余未整合证券交易所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当技术削弱了它们的传统优势,即较为多元化的股权基础、较便宜获得资金或较高的流动性。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会考虑三个因素:建立和维护上市的实际支出成本、对估值和流动性的影响以及非财务利益。但是这三个因素在不同地点真的有实质性的差别吗?
2、多地上市在1990年代后期逐渐不再受到推崇,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质疑,不同地点上市在估值和流动性上是否真有差别。但是近些年来,大家又开始相信不同地点之间的差别,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在香港上市。
3、但是,我们没有找到很多证据说明,在全球任何一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能够带来估值或流动性优势。所有顶尖的证券交易所,包括泛欧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足够成熟和国际化,能够为全球任何地方的公司提供上市。足够的机构资金将跨越国境纷至沓来。虽然不同地点的上市费用稍有差别,但仅这一点不足以改变上市地点的选择。考虑上市的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应该会更多关注该地的非财务收益是否足够有吸引力。
4、目前香港的IPO市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011年,香港证券交易所新增首次上市上吸引的资金超过任何其他股票市场,自2009以来香港一直保持这一纪录,并且是主要证券交易所中吸引海外企业上市最成功的一家。但是,我们分析了2010和2011年的数据发现,到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企业获得的直接财务收益甚少,显然它们的动机不在于此。
5、对估值和流动性的影响 如果在某一市场上市有可量化的收益,我们应该估值或流动性的证据。但当我们观察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企业后,所发现的证据不足以支持由于流动性或估值等经济原因碚枞凇悄选择上市的观点。选择在香港上市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平均而言没有实现显著的增长,虽然有人认为,这些企业面对更大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团体,因此能够为这些股票发行更好的价格。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进行二次上市企业的平均交易量下降了5%。当我们为发行股票的规模进行调整后,并将流动性作为流通股的一部分来看时,少于五分之一企业的流动性实现了显著的提高,中位数企业的流动性反而下降了37%。
6、 但是,很多观察者认为,估值高低和上市地点有关系,在某些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的乘数较高。他们举了一樱厮吞簌些西方公司为例,其在香港上市后的乘数要比以前在其他地点上市要高。当我们系统观察了不同证券交易所间同一行业的估值后,不能得出一致的结果。很难找出行业乘数在不同上市地点产生差异的统一模式。例如,在2011年,一些行业的乘数在某地上半年较高,但是到了下半年,又换成了在其他地方较高。到7月,香港证券交易所12个关键行业中5个的乘数高于美国同业,但是到12月,只有3个关键行业的乘数高于美国同业。同样,到7月,内地证券交易所12个关键行业中5个的乘数高于英国同业,但是到了12月仅有9个行业的乘数较高。
7、 最后,尚不清楚香港是否能够让上市企业获得在其他西方资本市场不能接触的投资者。如果情况真是这样,如果这对企业的估值真有影响,大量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会将首次上市地点选在香港。虽然媒体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实际上仅有很少企业这样做,至少比亚洲企业选择在伦敦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数量要少。在2010到2011年期间,在超过100宗在香港IPO和介绍上市的企业中,很少有西方企业转换上市地点,大多数还是亚洲企业。
8、自费成本 建立并维护企业上市的费用各个资本市场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差别不足以大到影响选择上市地点。在过去的三年内,香港市场平均首次上市总费用是发行收益的2.5%,伦敦市场是2.9%,纽约市场是4.2%。 对于后续成本的主要部分,即监管合规和报告要求,各家证券交易所差异较大。例如,香港上市企业对高管层和董事会的法律义务和纽约不同,承担的合规和报告成本也不同。投资者似乎偏好香港法律和监管架构提供的保护水准。但是很难为这种保护定价,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会影响企业上市的选择,即使对估值没有明显的影响。
9、非财务收益 如果企业不能从在任何一个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中获得显著的财务收益,它们也许会考虑一些非财务收益,例如,便利通道、地域接近度,或者某一地点分析师和投资者群体的专业水平。这也更好地解释了香港市场近些年来获得的成功。
10、 在香港市场,一些非本地、非中国企业的高调上市也是遵循了这一逻辑。就拿Prada决定2011年6瘅莹遒淄月在香港进行规模为21亿美元IPO为例,在2010年,Prada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不包括日本的亚洲。该公司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增长比全球其他任何地区快一倍以上。到2015年,中国将占奢侈品需求的五分之一,并占需求增长的大头。4Prada尽可能靠近内地上市,一定会有益于未来的发展。(国外企业目前不能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同样,来自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是最近Rusal(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和Glencore(跨国大宗商品企业)明确表示在香港上市的原因。 尚未在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或许将找到合适的上市港湾。但是管理者应明确定义选择的原因,而不应该过于相信预期的财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