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的作用和副作用
1977年我国将灯盏细辛(灯盏花)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批准了“灯盏细辛注射液”在国内广泛使用,其质量标准亦收入《中国药典》。“灯盏细辛注射液”“为灯盏细辛乙醇提取物的无菌水溶液。

2、灯盏花素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孟胜喜等人发表了“灯盏花素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的比较”。85例高脂血症患者符合1995年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指导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轻重和血脂高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治疗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5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滴。两组均1日静滴1次,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1周开始至治疗结束停用其它降血脂药物。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空腹抽血测定血脂。TC测定用酶法PAP,TG测定用碘硝基四吡唑比色法,HDL—C用磷酸镁沉淀法。疗效评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分为4级: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血脂检测达以下任一项者:①Tc下降≥20%;②TG下降≥40%;③HDL—C上升≥0.26mmoL/L。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03TC下降≥10%,但≤20%;②TG下降≥20,但<40%;③HDL—c上升≥0.10mmoL/L。但<0.26mmoL/L。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变。

2、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醺尬汰栎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是:①灯盏细辛注射液由灯盏细辛植物提取,经过加工后的注射液可能不纯,进入人体后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②本品使用说明书未注明不良反应,考虑少数患者为特异性过敏体质,推测以前曾应用灯盏细辛类药物,或使用可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使用该药时,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过敏休克;③本文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尤其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故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云南生物制药厂1997年刊印的《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全国临床应用交流会论文汇编》第16页也认为“灯盏花注射液输液不良反应:偶见发烧与皮疹。该药早期制品可能因工艺或监控等不足,个别药液中混入微量杂质,I临床曾发生0.3%不良反应。发冷、寒颤、发热,体温曾在38.5~40℃之间,持续2h自行缓解,次日在用此药输液,可不再发生类似反应。一旦发生,即时停药,肌注氟美松10mg,或联用阿托品0.5mg(或654-2,10mg),20min后即可解除,反应未造成不良后果;另有数例出现皮疹,停药数天后皮疹自行消退,再输同样药液未再出现皮疹。上述两种不良反应,无法证明是对黄酮的过敏反应。”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中心医院徐京华等人曾报道:“我院在治疗126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过敏反应,提示灯盏花注射液可导致过敏反应,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机体过敏性体质差异有关,也可能因工艺或监控不严,个别药液中混入微量杂质。”上述报道说明,无论I临床应用以灯盏花中的总黄酮为药效成分制成的灯盏细辛注射液,还是用以灯盏花甲素、乙素,以乙素为主的混合物制成的灯盏花素注射液,还是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都出现了过敏、高热、皮疹或皮肤发痒的不良反应,似乎上述不良反应系由灯盏花黄酮所引起。但是,用较纯的灯盏花乙素进行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试验时,又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或任何毒副作用。显然,上述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生产工艺未能将非灯盏花素杂质去除所致。在本书编著者主持指导下,经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科技人员研究证实,上述不良反应系由于制剂中存在的非灯盏花素杂质所致。这些杂质有甲醇可溶性的和甲醇不溶性的。改进生产工艺,去除这些杂质制成的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经云南省卫生厅指定四家医院进行大剂量(150mg/(次·日))临床试验,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该项研究成果曾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政府星火一等奖。用该工艺生产的注射用灯盏花素在全国使用3年,均未发现1例上述不良反应。

4、每1ml中含总黄酮作为无水芦灯计算,应为2.25—2.75mg。”即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效成分是灯盏花中的总黄酮。1996年灯盏细辛注射液增加“云南灯盏花注射液”用名,其药效成分仍为“灯盏花总黄酮”。1998年又恢复原名为“灯盏细辛注射液”,其药效成分为灯盏花总黄酮。生产厂家告诫该品的不良反应为“在临床应用中,出现偶发性输液反应,表现为寒战或皮疹。寒战多在输液后1~2h出现,肌注地塞米松5mg加654-25mg后反应可中止。部分患者可继续输液,部分患者停药1—2日再输液无此反应,所有反应者无不良后果。极个别患者出现皮疹,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总反应率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