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常做的8个小习惯—医生建议不要做了
1、 1,勤掏耳朵,俗称的耳屎有个得体名字叫“耵聍”,是耳道里耵聍腺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的存在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一方面,耵聍能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其特有的黏性可以阻挡砂粒水滴对耳膜的刺激或是破坏。另一方面,它可以保护鼓膜不受声波伤害,同时防止病虫入侵,阻隔感染,抑菌杀菌。因此专家建议不要勤掏耳朵。
2、 2,饭前烫碗筷,其实开水烫碗筷这一仪式只不过是给细菌洗了个热水澡而已。要想高温杀菌,则需要持续几十分钟的沸水煮开或是蒸汽蒸煮。与其担心碗筷,还不如多注意饭前洗手,多注意饭馆整体卫生。
3、 3,抠肚脐,虽然肚脐的形状会有很多褶皱和凹槽,但有美国科学家经研究表示:肚脐眼是个“细菌窝”,但不能随便抠。清洗肚脐眼之前拿少许油涂抹或是用温水冲洗片刻,再用棉签轻轻擦拭,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4、 4,用牙签剔牙,牙签是我们餐桌上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清洁工具了,但牙签不是人人都适用。如果牙签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牙龈炎、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大而导致牙周疾病。
5、 5,热水洗澡,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洗个热水澡再睡觉,总感觉这样不仅洗干净了全身,而且身体也暖和了,殊不知这样却有可能伤到皮肤。冬季,不少人因皮肤瘙痒到医院就诊,而“洗澡水太热”、“洗澡次数太频”、“爱搓背”是不可逃脱的三大原因。皮肤油脂分泌少的人,洗澡水温高于体温3℃,即水温控制在40℃左右即可,洗澡时间不要过长,浴后全身应涂抹润肤乳。
6、 6,女性“洗洗更健康,携带大量微生物的阴道是不是真的经常“洗洗”更好呢?女性私处本就有自净的能力,在维持阴道健康的过程中,部分细菌、阴道pH及雌激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复的清洗只会破坏内部微生物环境。身体没毛病的时候并不需要什么洗液,要想维持私处干净,只需要用清水冲洗就好,同时注意卫生,勤换内衣裤。
7、 7,抗菌洗手液,首先,你花更多钱购买的抗菌洗手液的杀菌能力跟一块普通肥皂没啥两样。其次,这些抗菌的洗涤品中,可能含有“三氯生”和“三氯卡班”,曾经它们是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抗菌剂,如今却因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被舍弃。不是不能用抗菌洗手液,而是要用也得看清成分构成
8、 8,万能消毒水,“洁癖妈妈带出过敏体质的小孩”,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不少城市和乡村儿童哮喘发病率对比的研究均显示,在农村摸爬滚打的小孩要比“温室里的花朵”哮喘发病率要低得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百病不侵是不可能的。童年时代的你总有或多或少住院的经历,类似这些表面看似痛苦的生病经历,却为你的免疫系统添砖加瓦。病原体会让人生病,但它同时也能“刺激”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健康发展,打击那些引起感染的有害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