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影响最严重的十大误区
1、第一误区:一门心思奔名校 “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

3、第三误区: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江苏、浙江、湖南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的考生,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我个人的建议是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要有相当的保险系数,也就是说,按照往年的分数,考生的分数上最后一个平行志愿要比较保险。 第二种志愿填写方式是实行非平行志愿的考生,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我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 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

5、第五误区: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7、第七误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投档而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


10、第十误区: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