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格律大略
中华诗词格律大略
(一)、诗词格律
中华诗刮苕匚衰词是我们华民族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华诗词念起来好听品起来有味,用起来高雅。很少的文字能表达无尽的思想感情,它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形式。许多人都想学会它,但它复杂的格律形式又令人生畏。这里介绍一些便捷的学习途径,学会格律,就可以开始写作了。
(二)、诗的声律
每首诗词字句的多少,一看就明白。但他的声律定式(即哪个字用平声哪个字用仄声)却是各不相同了。我们先来谈五言绝句。五言绝句一通,别的就好办了。五言绝句的声律定式有两种。一种是第一句话两字平声开头,第四句最后一字平声收尾的“平起式”,也叫平起平收;另一种是第一句话两字仄声开头,第四句最后一字平声收尾的“仄起式”,也叫仄起平收。如:
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李白《忆东山》)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三)、诗的节奏
五言绝句的声律定式中,有些地方平仄是可以通用的。就是说,规定是仄声字,也可以用平声字;规定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通用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诗句的音乐美为原则。
这就涉及到诗词的节奏的问题了。原来,声律定式中平平仄仄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诗句节奏的起伏的。仄声字为声调,平声字为降调,一升一降,使诗句节奏的抑扬起伏。五言绝句,一句五个字,五个字分三个音步。即第一二两个字为一个音步,三四两个字为一个音步,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步。如:仄仄平平仄,头二字为升接着二字为降,最后一个字为升。这就形成了升降升的节奏起伏。就句子来说,仄声结尾为句升,平声结尾为句降。这又形成了句与句之间的节奏起伏。有了节奏的起伏,就形成了阴阳顿挫,于是,诗歌的音乐就产生了。
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的升降标志,主要体现后一个字。后一个字是仄声就是升,后一个字是平声就是降。一般的说来,前一个字的音步不影响升降的性质。所以,前则所列举的王维和李白的两首诗,虽然个别字与标准声律定式有所不符,但只要细心体察,那不符的地方,都是不影响音步升降之处。就是说,那不符是完全可以通融的。
过去有人说:五言诗“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一般说来,五言诗可变的,确实在句子中的第一第三字处,七言诗一三五字处但变了之后,句末如果出现了三平或三仄,或者句中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句子念起来就不太好听,所以是要避开的。
(五)、律 诗
掌握五言绝句律诗各种变化,就可以掌握诗词格律的精髓。
五言绝句首句不起韵的自我重复,一、二句变成五六句,三、四句变成七、八句,就成了五言律诗了,首句起韵的第五句话变成平平平仄仄或变成仄仄平平仄就可以了。
平起式首句不起韵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起式首句不起韵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每句头两个字前增加两个声律相反的字,就变成了七言绝句。如:
原来五言绝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七言绝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每句头两个字前增加两个声律相反的字,就变成了七言律诗了。如:
原来五言律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七言律诗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七律式:
平起式首句起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首句起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