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格律大略
中华诗词格律大略
(一)、诗词格律
中华诗刮苕匚衰词是我们华民族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华诗词念起来好听品起来有味,用起来高雅。很少的文字能表达无尽的思想感情,它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形式。许多人都想学会它,但它复杂的格律形式又令人生畏。这里介绍一些便捷的学习途径,学会格律,就可以开始写作了。
诗词格律包括:字数的多少,语音的平仄,节奏的起伏,韵域的宽窄。
1、字数的多少,指的是每句是多少字,每首多少句,一看就明白。
2、语音的平仄是格律的核心。诗和词,都有声律定式,句子里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是有规定的。我们知道,一个字分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分一二三四声。按古时分,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按现代分,一二为平声,三四为仄声。我们可以先按现代四声分平仄,然后对照诗词声律定式。定式里标平声的地方,用平声字,定式里标仄声的地方,用仄声字。
3、节奏的起伏,指的是由平仄声组成的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音乐节奏关系。
4、音域的宽窄,指的是押韵的范围,不同的诗词押不同的韵,有的须押平声韵,有的须押仄声韵。有的相邻句押韵,有的隔一句押韵,有的隔好几句押韵(如词)。
此外,在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里,还有个对仗的问题。
其实,只要弄明白什么是平仄声,懂得押韵,就可以按照声律定式,去写四句一首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了。
(二)、诗的声律
每首诗词字句的多少,一看就明白。但他的声律定式(即哪个字用平声哪个字用仄声)却是各不相同了。我们先来谈五言绝句。五言绝句一通,别的就好办了。五言绝句的声律定式有两种。一种是第一句话两字平声开头,第四句最后一字平声收尾的“平起式”,也叫平起平收;另一种是第一句话两字仄声开头,第四句最后一字平声收尾的“仄起式”,也叫仄起平收。如:
平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李白《忆东山》)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研究下上面两种格式,可以发现:平起式与仄起式的区别,就是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对调。即平起式的一二两句,是仄起式的三四两句;平起式的三四两句,是仄起式的一二两句。这样,我们只须记住一种格式就行了。如果要用另一种格式,就将前后两句对调一下。按此格式写五言绝句,就是标准的声律。
我们仔细按声律定式核对两首例诗,一定会发现:王维诗中第三句开头的“春“字,第四句中间那个”归“字;李白诗中第四句开头的“明”字,都与定式中的平仄不符。这是否是错了呢?可以说没错!
这涉及到声律定式中,有的地方平仄可以通用的问题。我们还要按照正规格式去写。
(三)、诗的节奏
五言绝句的声律定式中,有些地方平仄是可以通用的。就是说,规定是仄声字,也可以用平声字;规定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通用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诗句的音乐美为原则。
这就涉及到诗词的节奏的问题了。原来,声律定式中平平仄仄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诗句节奏的起伏的。仄声字为声调,平声字为降调,一升一降,使诗句节奏的抑扬起伏。五言绝句,一句五个字,五个字分三个音步。即第一二两个字为一个音步,三四两个字为一个音步,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步。如:仄仄平平仄,头二字为升接着二字为降,最后一个字为升。这就形成了升降升的节奏起伏。就句子来说,仄声结尾为句升,平声结尾为句降。这又形成了句与句之间的节奏起伏。有了节奏的起伏,就形成了阴阳顿挫,于是,诗歌的音乐就产生了。
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的升降标志,主要体现后一个字。后一个字是仄声就是升,后一个字是平声就是降。一般的说来,前一个字的音步不影响升降的性质。所以,前则所列举的王维和李白的两首诗,虽然个别字与标准声律定式有所不符,但只要细心体察,那不符的地方,都是不影响音步升降之处。就是说,那不符是完全可以通融的。
过去有人说:五言诗“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一般说来,五言诗可变的,确实在句子中的第一第三字处,七言诗一三五字处但变了之后,句末如果出现了三平或三仄,或者句中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句子念起来就不太好听,所以是要避开的。
(四)、诗的韵域
前面把诗的声律说了,节奏起伏,平仄运用也说了,现在说说诗的韵域问题了。韵域:就是押韵的范围,押韵,是诗词里音乐性最显著的标志。诗词里因有押韵,才变得好听。
前面讲的王菲的诗句,第二句末的“扉”字与第四句末的“归”字押韵。“扉”“归”二字韵母相同。李白诗“花”“家”押韵,韵母相同前呼后应,念起来产生了共鸣,因而动听。
押韵要注意的是,必遵守声律规定。该平声的用平声,该仄声的用仄声。前面我们列出的五言绝句,的声律格式,用韵的地方都是平声,所以王维和李白都是压的平声韵。现在有些忽视格律的朋友,不管平仄,以为只要是同韵母的字就是押韵了,这是对诗词格律不了解的缘故。李白那首诗中的“花”“家”韵,如果换成“花”“下”那就不行了。因为,“下”字虽与“花”同韵母,但,“下”字是仄声字,而该处规定是平声。
在五言绝句中,平起式第一句的声律还改变为平声律韵。即将“平平平仄仄”改变为“平平仄仄平(韵)”而且仄起式第一句也可由“仄仄平平仄”改变为“仄仄仄平平(韵)”。改变后,念起来同样好听。这个改变,包含着声律可变的规律,既不影响本句中的音步升降,又不妨碍与邻句节奏的衔接。弄清了这个,对其他句式的变化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掌握了五言绝句的格律,再攻其他诗词样式,便如探囊取物。
(五)、律 诗
掌握五言绝句律诗各种变化,就可以掌握诗词格律的精髓。
五言绝句首句不起韵的自我重复,一、二句变成五六句,三、四句变成七、八句,就成了五言律诗了,首句起韵的第五句话变成平平平仄仄或变成仄仄平平仄就可以了。
平起式首句不起韵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起式首句不起韵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首句起韵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起式首句起韵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重复平起式,仄起式重复仄起式就行了。
在五言绝句,每句前加两个字就可以变成七言绝句了。平声音步开头的的句子,加上仄声音步两个字;仄声音步开头的句子加上平声音步两个字。这样,七言绝句的声律,就形成了节奏的起伏。即:“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于是,七言绝句的声律定式就出来了。这就是:
五言绝句,每句头两个字前增加两个声律相反的字,就变成了七言绝句。如:
原来五言绝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七言绝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每句头两个字前增加两个声律相反的字,就变成了七言律诗了。如:
原来五言律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七言律诗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七律式:
平起式首句起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首句起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