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何来何去
1、一、目前国内耳熟能详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个很美国化的概念。从理论构架到技术方法,从高校教材到培训讲义,从咨询机构到专业人士,主流派是一色的“美式”。面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幼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僵化,人们呼唤新的管理理论;人是管理的核心,而中国企业人的问题又如此突出,促使中国企业强烈关注人的管理;但旧的人事管理理论服务于党政管理,难以适应中国企业的发展要求。美国经济的领先优势、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以及美国企业的成功案例,让苦苦探求管理之道的中国各界心悦诚服。于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到渠成”地流入中国。
2、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美国兴起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事。 80年代日本经济和迅猛崛起,对弹镡蛤跄美国形成巨大的冲击。美国管理学者通过遘韵揩缝深入分析日本以及全球绩优企业,发现了人和文化等软要素的硬作用。高科技企业的高速成长,实证了人的极端重要性。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以及行为学派对组织行为的研究,有力推动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建立在工业文明和美国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和延续了美国企业人事管理的精神内核:物质主义、组织至上和效率导向,而所谓对人的重视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一句话,人是管理的对象而不是主体。
3、三、对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国几乎在第一时间引进并同步跟进。因此,从纯粹知识角度讲,中国是绝对不落后的。“不破不立”,铺天盖地的新概念和势不可挡的新知识,有助于打破旧的人事管理思想的束缚。问题在于,“立”什么?顺应人类时代演进趋势,契合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质,适合中国现实发展阶段的管理理论!但若不对人力资源管理做本质探求,对中国社会不做深刻思考,一味全盘引进和机械应用,最终可能导致人与组织的巨大冲突,对组织发展造成致命破坏。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