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人教版物理1.3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2025-07-09 07:29:14

第3节运动的快慢说课止牦便鹗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这一节是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首先它作为学傍闭渌幔习力学的一个基础,掌握的好坏直接引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这一节知识又紧密联系着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对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理解的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且结合新课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和思考,不仅仅要掌握本堂的知识,更要通过学习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下面我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运动的快慢是初中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初中力学的前题,更是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此节的掌握直接引响着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同时学生又随时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运动的快慢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不久后就要学习的一节,并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相对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对运动的快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也初步了解了判断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对本节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同时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身体和心理在发育中也逐渐走向成熟,并且经过自主学习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对本节知识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而且本节知识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 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通过理解去掌握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改变生活,从而提升学生改变生活的决心,激发学生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速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流程

1、新课引入:由笑话“森林里的事故”引入,通过故事,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对本堂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运动的快慢,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先对运动的快慢便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再通过设问的方式还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的思考中引入新课。

2、学生自学: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以下自学内容。①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②速度的概念,③速度的符号单位以及单位换算,以及1Km/h的含义④速度公式,⑤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生先用几分钟时间通过预习课本进行自学并填写导学案上自学部分的内容,再用一分钟时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完成自学时存在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基本上基础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如若还有疑问我现进行补充说明。

3、学生展示: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展示内容,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展示内容先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成员要讨论好如何展示,并设计好本小组的板书。学生展示的内容及步骤如下:第一步:各小组针以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先进行小组交流,再由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教师评价。第二步:各小组针以问题:如何进行速度的单位换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由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教师评价;第三步:例题讲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物理计算题,因此针对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及思路以及书写格式,教师要针对例题先进行讲解,主要讲解解题思路及解题格式。第四步:学生公式运用;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题思路进行公式运用,以小组为单位将练习题先经过小组讨论后按正确格式解在展示板上。针对简单的题型可以小组之间互相检查,针对问题多的题可以请解得较好的小组展示。针对公式的运用方法以及难度,我将速度的计算分为以下几类:①比值类型,已知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求另一个物理量的比值,这种题常常出现在选择填空题中;②车过桥,主要注意加上车的长度;③求平均速度,让学生避免一个误区:即将两个速度求平均,④回声问题,让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便方便解题⑤追及问题,让学生注意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本堂小结:最后利用一两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本堂知识小结,加深学生以知识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概念:

2、符号:

3、单位:

4、1km/h的含义:

二、计算公式

七、作业布置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课后作业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75
  • 阅读量:68
  • 阅读量:67
  • 阅读量:23
  • 阅读量:28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