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养生不容忽视
1、 一、按摩手法。 1、用双手拇指贴于胸前,其余四指贴于两腋下,相对用力提拿胸部肌肉,提拿一下,放松一下,同时由内向外移动,重复3遍。 2、用双手拇指从人体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的膻中穴向两侧乳中穴分推,并沿肋间继续向外平推至胸侧,然后向下移一个肋间隙,再从胸中线开始至肋间向外分推至胸侧,循序而下。 3、从腹中线向两侧分推,由上腹部向下腹部依次分推,反复3遍。 4、用双手拿捏腹部。从一侧腹部向对侧进行,上下腹各拿捏1遍。拿捏时,用双手拿起一块腹部肌肉(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轻轻提起稍停片刻,松开前移,再拿捏起一块肌肉,放松再做,重复3遍。 5、用手掌按摩腹部,先从腹中央开始,顺时针环转摩腹,并由内逐渐向外环转,做30~5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环转30~50次。 每天下午1-3点这个时间段揉肚子,促进消化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按揉肚子可以加速小肠吸收,能促进消化。另外,按摩肚子上的中脘穴(脐上4寸)可缓解胃痛、腹胀、呕吐等。
2、 二、按摩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缏堋垌胯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能缓解胃部不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2、天枢穴。 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3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两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胃胀、腹泻、腹痛等。 3、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4、捏脊。 捏脊疗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孩子。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督脉所在,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及时调整脏腑的作用。 5、饭后揉肚。 饭后先散步,然后或卧或坐,用手轻轻按揉腹部,先将双手搓热,分别以左、右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强胃肠机能,对治疗肠胃病有一定效果。 6、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循行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而捏按此处可治疗胃之疾患。当然这只适用一般胃病,能缓解轻微的胃痛;严重胃病者,应去医院诊治。 以上这些方法,在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刺激性食物的同时,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3、 三、保持肠道健康三项注意: 1、保持膳食结构平衡,一日三餐,粗细搭配,尤其是要常吃些土豆、番薯、芋头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为避免便秘,尤其需要注意多喝水,每天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接下来的一整天至少需要补充7杯水。然后,多吃蔬菜和水果,由于蔬果等膳食纤维有较强的吸水性,可增加粪便的体积,使粪便成形,利于排便。而且吃足够的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养成每天都排便的习惯,这可是避免肠道问题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3、运动不仅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而且给人愉悦的心情。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还能促进肠道蠕动,以加速排便,防止肠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