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的特点(个人总结)
1、1.找准身份定位对于大多数的高考生来说,语文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使我们从小学学到高中,也始终觉得没有入门。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找到学习高考语文的方法,而找到学习高考语文的方法,首先在于要正确认识高考语文。高考语文的核心是考,终极目的是培养语感;但在我国的教育大环境下,完成终极目标往往不是学生的任务,而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没有语感的人,不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一个语感很强的高考生,考不到高分也没人认可,所以高考生的任务就是考高分。

3、2.1 字词、拼音、成语、标点、病句、关系词,这类的题目需要语感吗?根本不需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个诗人他的诗可能写的很好,语感很强,但让他来辨成语、作拼音、打标点,不一定比高考生强。因为术业有专攻,而这部分的题,俗称客观题,是有十分明显对错的题目。

5、2.3 阅读理解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然后作答,什么是考试中的回答?就是尽量往标准答案去靠近。靠什么来回答?靠阅读文章来回答。阅读文章能得到啥?最直观的是得到文章每段讲了啥,整体讲了啥,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对于一篇应试文章来说,他必须把每段讲清楚,把整体讲清楚,也只能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这些限制下,应试文章只能是客观多于现实,应试思维只能是客观大于主观,应试技巧也只能是对错大于感受。这就是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

7、客观对待语感虽然我说了一堆语感在高考语文中,用的地方不多,但是我并不反对去培养语感,正如我开篇所说,我认为语感是一个学语文的人的终极目标,是历经人生后的情感归属。但作为高考语文,为了考取高分,我建议点对点,面对面,考啥我学啥;作为应试教育科目,既然有标准答案,那么就一定需要判断,要判断必有对错,而对错是理性思维的核心。我们怀着客观的心去看待语文试卷,去抓住他的考点(考试大纲中的),有的放矢,个人的学习经验告诉我,这样成绩提高比较快,而且你会觉得学明白了。因为你把范围缩小了,高考语文的范围比语文本身小太多太多,范围小了也就清晰了,你就觉得懂了(其实也没入门,大学学完都不能算真正的入门)。虽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文章、诗词歌赋后,培养起一个人的语感,然后去参加考试,从而解决问题;但对于高考本身来说,这样的方式虽好,确实有点南辕北辙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