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五大通病
一、为活动而活动——受课学生缺少主动性
眼下,只要是公开课,几乎都会有热烈的课堂活动。本来恰当的讨论和表演,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感情沟通,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事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提出的;表演、演戏是教师设计、导演的,而不是学主相互讨论后设计、排练的。
过多、过滥、不必要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气氛显得异常火爆热烈,但教师和学生缺乏思想和感情的沟通,学生仍然是老师的“思想玩偶”,被动地跟从老师完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活动,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在兴趣的驱使用权下,学生自愿、自主、自觉的活动。
二、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实用性
近几年来的公开课,除了必搞课堂活动外,第二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画面绚丽,光彩闪闪。学生们常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景所陶醉,对重要知识点却记忆得少之又少。
多媒体可以用,也应当用,但贵在用得“精”、“当”、“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与“度”。对那些远离学生实际,而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对那些逻辑思维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像、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而对那些只需要传统教学手段(如优美的黑板板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都用多媒体。
三、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授课教师缺乏机智性
在很多公开课的课堂上,本来有学生提出了很有思维碰撞契机的问题,但授课老师怕影响课堂进度、怕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对那些问题,或装作没听见,或“课后单独解答”给忽视过去。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艺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教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就是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窒息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为联系实际而联系而联系实际——教学目标缺乏专注性
公开课流行课堂活动,要搞活动就要“联系实际”。然而,不能为了搞活动、为了联系实际,而忽视了课本。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读完课文”。然后急急忙忙的进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环节,教师或学生逐个举例。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很少翻书或者不用翻书,学生的书本非常干净。
素质教育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的分析课本、死抠课本的作法,但绝不是抛弃课本或忽视课本。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不要课本知识,只要理论,掌握必要的课本知识,仍然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