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传统习俗与风俗禁忌
1、称呼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有名无姓的。他们通常在本身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谓,以暗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阶的区别。男人一般自称"貌"暗示谦虚;对晚辈也称"貌"(意思是弟弟);对尊长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思是叔叔或伯伯),以暗示尊敬;对平辈或青年人称"郭"(意思是哥哥)。例如一位叫"盛温"的男人,人们可以按照他的年龄或地位叫他"貌盛温"、"郭盛温"或"吴盛温"。假如他是军官,则称他为"塞雅(教师或大夫)盛温"。但本人则自称,"貌盛温"或"盛温"。还有在本身名字前头冠以"德钦"的称谓,意思是"主人翁"。在缅甸人民争取独立的年代里,许多爱国者都在本身名字的前头冠?quot;德钦"称谓,是暗示不愿做奴隶,要当国家主人的雄心壮志。缅甸女人通常称呼"玛"(意思是姐妹),年龄大或受人尊敬的妇女,不论已婚或未婚,都称"杜"(姑、姨、婶的意思)。例如一位叫"丹意"的女儿,人们可以称她"玛丹意"或"杜丹意",但她本人一般则称"玛丹意",女子成婚仍用本身的名字。

3、服饰争犸禀淫"笼基"·"特敏"·"打光脚" 缅甸人不论男女都穿长裙,男人穿的叫"笼基",女人穿的叫媪青怍牙"特敏"。长裙比身体宽一二倍,不系任何腰带,男裙只在正面用结子束住,女裙在侧面束住。男人的裙子多用白色薄纱制成,上衣比较短,往往盖不住裙子的上端。近代缅甸妇女也穿短袖上衣的,但不普遍。缅甸人平日很少穿袜子,他们一般只穿很薄的皮拖鞋或打光脚,无论什幺盛会都这样。过去到缅甸人家里做客,客人都要在门口脱鞋,光着脚进屋,现在这种风俗已逐渐改变,但是要进入佛塔或寺庙,则不论男女,高级官员或外国使节,都必需一律脱鞋。当有人坐着须经过他的面前时,必需躬身走过,暗示有礼貌。"裹头"·"岗包" 在缅甸,常看到男人头上扎裹着素色的薄纱或丝冂,头巾要留有一角,垂到右耳,这种裹头素色巾,缅甸人称这为"岗包"。据史书记载,裹头风俗始于蒲甘时代,从帝王到平民黎民无不讲究裹头,所差异的是,帝王、大臣和豪门贵族裹头要露出头顶;皇家贵族?quot;岗包"上多镶有金边,织入金线,缀上珍珠宝石等;帝王后脑还要留着一片笔直向上的巾尾,大臣贵族则要留两片巾尾。"岗包"不仅是装饰品,并且又是权势等级的象征。经过多次改朝换代,会裹头的男人已经少见,但这种风俗仍未被淘汰。今天,男人可以象买帽子一样,在商店里买到尺寸合适的,包扎现成的精美的"岗包",使现代裹头者得到舒心的满足。

5、宗教仪式缅甸是佛教国度,和尚在社会上地位极高,深为人们所敬仰和崇拜。凡信奉佛教家庭的男孩子均在5至15岁间举行隆重的出家仪式,入寺庙当沙弥过静修生活,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短为一星期。和尚可以还俗,男人不妥一段和尚不能成婚。为此,不要为看到众多和尚感到惊讶。

7、禁忌缅甸各民族还有一些差异的习俗和禁忌。如,部分缅族人睡觉时头必需朝南或朝东;家中长者的座位在头顶部,晚辈座位在脚尾部;星期五不能坐船渡江;在旅途中碰到菌类植物、是最幸运的征兆等。掸族人男主人出门时,女主人要在佛像前献上一束鲜花,以占卜外出者的凶吉;未经主人允许,不论是家中人还是客人,都不得坐到男主人的固定位置上;上楼必需脱鞋;待客的茶水、水果、食品,客人必需食用,否则他便认为客人粗野;在商人家里不准吹萧和口哨,他们认为这会把财运吹跑等。钦族人特别相信报应之说,如若讥笑别人长得难看,本身生的孩子也会十分难看;若讥笑别人穷,将来本身也会穷。克钦族男子最忌讳别人摸头顶;克钦族男子在任何方面都不能允许女子高过本身,好比,如果有女人在楼上的房子里,则男子绝不到楼下,男子也绝不用女子用过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