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谚语道:时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为了日子忙连连,金秋已到收获天。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2、立秋的气候特征 “立秋”到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秋高气爽、温度怡人的时节就到来了,我们知品疏饯懒道,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艘凿窭锔真正秋天的时节。我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立秋之后,各地常伴有短期回热天气,表现为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这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立秋风俗
1、晒秋 晒秋,即晾晒农作物,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3、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立秋美食
1、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3、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到立秋,说明凉爽的夏天快要来了,于是就做点好吃的,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5、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龙眼肉有安神健脑、抗衰老、抑制肿瘤细胞、养血润肤等功效,因封建时代“龙眼”的叫法犯忌,而广西(也称“桂”)产的龙眼品貌较好,所以也称“桂圆”。

2、起居调养 中医上讲,秋三月,阴气始起,早睡早起。所以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丬涪斟享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4、运动调养 俗话说:食补不如锻炼,运动永远是健康瘦身的不二法则。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推荐跑步、爬山、羽毛球这三项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