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及称谓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于拜土地神习俗
1、 中秋之时,正值农业丰收季节。收新谷、酬神农、庆丰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远古人民感谢土地赐给人们衣食,所以每逢中秋,农民将稻谷堆成圆圆的谷堆上面用烧过的稻草灰写上“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话,祈盼来年丰收。 有的地方中午祭神祭祖,晚上过中秋。台湾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猪三牲以及润饼,祭谢土地神。有的地方还祭潮神和观潮水,以求航运平安。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底店镇偏远地区老住户的家里,家家的房屋侧墙上都设有土地神的神位,神位面对着家里的大门,当地人把土地神也叫“土地爷”。每逢重要的节日这里都有一种祭拜土地神的遗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为了拜谢土地神的庇护,在土地神位前摆上桌案,桌上放着苹果和月饼等贡品,由家里的男主人烧香祭拜土地爷,拜土地爷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种活动被称为“秋报”。

中秋节的称谓
1、关于中秋节的称谓,因中秋节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同时,又因为此节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此外,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从古至今,月亮是美丽、团圆、和谐的象征,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幸福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