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有你的独特观点
1、第一件事——写评论1.在哪里写? 进入“全民评论的时代”,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言平台。影视剧的弹幕,微信朋友圈的评论,豆瓣的书评,公众号的留言,简书的“写下你的评论”等等,无不提供了可以尽情发挥、肆意挥洒的画卷。只要有思考,有想法,有洞见,不在乎是吉光片羽,还是长篇大论,均可留下你跋涉的足迹、思想的光芒。2.怎么写? 八分事实或信息,二分个人观点。 在作者看来,“耳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但没有必要咄咄逼人。 如何形成两分个人观点呢?作者的建议,提取自己“体会深刻的部分”。 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语文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的“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来写”。呵呵,读一本书,不就是一次旅行吗? 作者用他的感受、情绪、见识、想象、思想构建了一个精神王国。读者如不速之客,闯了进去,来无请柬,去不礼送。 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的确只要抓住最重要的观感,形成看法就可以了。 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3、第三件事——养习惯1.打磨用词是不是觉得有点小儿科?非也。词汇量是流畅表达的基础条件。回想一下,我们在写作或者谈论中是否遇到“词穷”、“断篇”、“词不达意”的窘境?可见,丰富词汇量,打磨用词多么重要!武器库,弹药充实,有备无患。更何况,思维的外壳是语言。言语词汇丰赡,思考方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2.尝试转述为什么要学会转述呢?斋藤孝老师道出其中奥妙:转述,可以让我们锻炼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转述也是极为重要的表达能力。通过转述书本或者电台的节目,能让对方会心一笑或大吃一惊,说明你成功了。无论从过程还是效果来看,转述与写作是不是“异曲同工”?3.学会提问斋藤孝老师认为,提问才能让讨论逐渐聚焦于问题焦点。无独有偶,我国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曾提出过关于提问的重要观点: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的确,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我们尝试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甚至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定能帮助我们发现真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第五件事——速决断1.列要素为什么遇到某些问题,我们会犹豫呢?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问题本身涉及的线索或头绪繁杂不堪,令我们焦头烂额。可事实上呢?只要我们学会列出相关的要素,思路立刻就能清晰起来。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大脑只能处理单线程的问题。怎么办?很简单,用一只笔、一张纸,把相关要素一一列出,然后对比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即能呼之欲出。决断不再难于上青天。2.分利弊事分轻重缓急,法有优劣利弊。当我们犹豫不决时,常是因为一时未曾权衡利弊。面对决策问题,学会分利弊。以表格方式,有利之处分条列出,弊端之处分项摆出。一目了然,决断自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智明心朗。面对各类问题和种种信息,既能条分缕析,又可拿捏分寸,亮出观点,独立思考力具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