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为什么要上学”,怎么回答好
1、为了成为一个人有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奇幻森林》,它改编自英国作家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主角就是那位狼孩。或许从“狼孩”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与“上学”或者“学习”有关的东西,在她们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并且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你觉得,她们是“人”,还是“狼”?为什么?对小朋友来说,开始的时候,在生活,就是在学习。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成为一个人,是 “学习”让“人”最终成为了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人”,这倒不是一个小问题,三句两句讲不清,简单说,起码有两件事,是人所具备而动物没有的,一是“语言”,二是“思维”。而它们与“学习”是紧密相关,人不学,无以言;人不学,无以思——你会发现,很多兽孩最初被找到时,都不会说话,也听不懂他人的话,和野兽在一起的时候,他没有任何人类语言的接触,更不用说学习了。因此,我想对你说的是,不管在哪里,和谁一起,人都是要学习的——乃至可以说,人天生是会学习的物种,为了生存,为了生长,为了生活,他就必须学习。

3、经历生命中最积极的时刻“人为什么要到学校学习”,我找了找资料,嘿,别说,真的有人思考并回答了。还不少。一位来自法国,已经是位老爷爷了,他叫阿尔贝·雅卡尔,是位遗传学家,担任过国家教育部长。他提出了特别有趣的“雅卡尔教授宪章”:不要说:你去上学,是为了学习大纲里的东西,为考试作准备,以后投入积极的生活中。而要说:在学校,你经历的是你生命中最积极的时期,你学会提问题,构筑你的智慧。我很喜欢他后面这个“而要说”,我相信,每次我说可以不去你却立刻改口并不是担心什么畏惧什么,而是,在每天的学校生活里,在与同学们共同度过的光阴里,你总会经历一些生命中最积极的时刻,即使是你未曾留意的,它们也在悄悄驱动着你、塑造着你、成长着你。上学,也没那么可怕不是?或者说,如果上学真的可怕,那也不是“上学”本身带来的,那是其它深层次的东西带来的,对于这些东西,要反复思考的是学校、是校长、是老师,或是其他什么人,总之不是你。

5、享受和所有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如今人们谈论的“上学”,内涵更加丰富,形式也会很多元,比如“在家上学”,比如网络学习,做老师的与做学生的,都只需要一台电脑,还有搁电脑的一张桌子——要是用平板电脑,哦,天哪,连桌子都不要了。但是,实际上,你要知道,就人类的历史而言,学校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是一个在全世界得到推广的成功模式。就好像有些孩子向一位教育家提问,“为什么学校枯燥无味”,这位叫格伦德尔的蒂宾根大家教授对他们说:孩子,这个问题提得不对。学校本身根本不枯燥无味,更不是成年人想出来折磨孩子的。不过学校有好有差,这完全取决于各个教师的授课质量,或取决课程表的安排情况。好在,我知道,说到底,只要学校里的小朋友在一天,学校就不会是那么枯燥无味的。据说,这唯一不由校方提供的资源,恰恰是所有的孩子在上学时真正幸福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