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正确锻炼走出误区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是众人皆知的,但是有的人,练习的时候,不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有时候反而引起了其它问题,这就叫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跟您谈谈练习太极拳不得当,反而引发副作用的问题。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质疑,也确有事实存在——有些人练太极拳并未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气色不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显出了步履蹒跚等衰态。这除了与个人的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大体由四方面的原因。
一、伤力。
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对太极拳运动的性质和内涵应给予深刻的思考、研究,并回归和赋予太极拳本来的真实面貌,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承传、创新和发展。
四、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
人的长寿健康秘诀,是因时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劳作;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符合人性和伦理的生发和平息,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其身体的锻炼,也应与人的生长规律相适应,超负荷的锻炼,逆势而为强求奇效,虽能一时得到体能极限的闪光点,但同时也将给身体带来重创和戕害生命;还要不断完善个人心态修养,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骄奢,保持生活锻炼之常规,则疾病可远离,衰老可延缓。
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规律,融汇了太极阴阳动静互养的生机,成为内外兼修,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方式。
众多太极拳友存在的问题:
一、重练轻理:太极拳有人称之为“哲拳”,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它是最全面、最深刻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门拳术,寓含着高深的哲理。如果不对其指导思想、基础理论有较全面较深入的理解,是不会深入理解太极拳的,也就不可能练好太极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创编一些新的简化套路。这个套路应该外形简易,动作不多,但却一定要有一定内涵,一定要有一套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基础理论,并且应该有一些力学功能。否则,即使叫太极拳,它的本质也仍只能是体操、是舞蹈。
六、重气轻肌:太极拳是一门古老的拳术,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和丹道理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灿烂辉煌的,但它毕竟有局限性。它重人的主观感受,却轻视实验实证,它也有许多地方还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表现在太极拳里就是过于强调气的作用,却不重视肌肉筋骨的作用,这是本末倒置。
七、重古论轻现代科学: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但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不是古代文化能比的。但是现在许多人在修炼太极拳时却同步自封,坐井观天,无视现在新的科学成,言必论占拳谱,语必说八卦五行。如果说阴阳理论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对指导太极拳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用八卦五行来指导拳术则弊多利少。
八、大师成堆浮夸成风:除了当年气功、特异功能盛行时,我们可以发现太极拳的大师是最多的。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大师。反正成为大师也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没有谁来检测,来监督,来打假。至于太极拳书论那也是所有拳术中最多的,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部分书论或言之无物,或没有新意,甚至是胡说八道,实在是害人匪浅,误人前程。
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体悟、去实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地修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不难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运动不当所带来的损伤和疾病。这样,我们锻炼的初衷——技击、锻炼、养生、健康、益寿,最终方可兼而得之
结语:看完上面几点原因,各位拳友应该知道有的动作,不但不能给自己带来锻炼强身的目的,反而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错误的锻炼习惯,毕竟,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为了强身健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