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期的亲子游戏
“妈妈,你看,车来了。”儿子立起一本书后边移动边说。
“我看到了,这是什么车?”
“公交车”
“那它是要到哪儿去呀......”
......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有没有留意自己的孩子从何时起开始将感知和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联想,使用想象力的语言表达了。简单地说,孩子将眼前不存在的东西(表象)与眼前的实物联系起来。比如,他开始将任何一块积木(实物)说成是一块蛋糕(表象);他开始将平日常坐的小板凳(实物)说成是小马或小车(表象);他开始将系上绳子的木棍说成是蝴蝶;他开始将澡盆里的毛巾说成是章鱼......
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从23个月起开始逐步发展表象思维, 进入天马行空, 自由梦幻的想象力时期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年)指出儿童在2-7岁期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是一个特别而神秘的阶段。因为孩子开始喜欢全情投入到自己幻想的世界,有时也会分不清现实与想象。这个阶段也是发展儿童口语表达与创造力,审美情趣的黄金时期。爸爸妈妈们的回应与支持如同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一双翅膀,任其自由翱翔。
所以,富于想象力的游戏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
日常生活中,父母使用想象力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孩子更愉悦,更合作
有一次,桐桐将一个小板凳放在沙发上,我当时并没有阻止,因为我想知道这个小家伙将要干什么。原来他拿了一辆玩具车自言自语道:小车要过隧道了。哇!家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游戏的道具。在观察了一会儿后,我也加入了这个小车过隧道的游戏,并且将这个游戏展开了,最后的结局是排队通行的小车中有一辆掉下山崖(沙发的尽头)了。在整个游戏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的世界太不可思议,当我们与孩子在一个频道时,孩子的思维也变得发散爆发。
因为这场游戏,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
还有一次,处于叛逆期的桐桐不愿意将玩过的玩具车归位。我当时冒出一个灵感:大桌子底下的空位好像一个车库。
于是我对他说:我们将车送回车库,怎么样?
“好!”孩子立马开心地将车归位了。
这就是不同语言的魔力!
与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
当孩子的表象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开始更热衷于角色多样,情节复杂的各类角色扮演游戏了。这些游戏往往是孩子生活场景的再现。那我们可以开始与孩子进行一些常见场景的角色扮演。比如医生与病人;司机与乘客;过家家;收营员与顾客;老师与学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更愿意演主导地位的角色。如演医生而不是病人;演司机而不是乘客;演收营员而不是顾客。那么就请孩子当主角,父母作为配角。
主角的戏份多,孩子自然表现欲更强。当然配角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配角,这场戏可能5分钟就结束了。配角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使主角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就是,在配角的作用下5分钟的戏硬是可以延长到20分钟,举例来说的话。
其实,孩子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吸收了逻辑,认知,并通过自我移情得到了满足与快乐。
涂鸦是孩子非语言的想象力表达
当孩子拿起画笔在任何材料上涂鸦时,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表象思维。爸爸妈妈无需对绘画的结果较真,更不应以“像”与“不像”去评价。在自由挥笔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已经历了一连串的想象力活动。
演员孙俪曾为女儿在家的墙面上涂鸦苦恼时,同为演员的丈夫邓超说了这样一句话:“墙纸可以换,可是灵感被抹杀掉就没有了。”
记得一次,当我拿着一块彩色木块给某个2岁小朋友时:“请你吃块饼干。”
孩子答到:“这是假的”
我内心一丝难受:他本应是处于一个天真烂漫富于想象的年纪时,是什么让他的想象力被禁锢了呢?我想是周围人曾经给予他的回应。
的确,如果你不能游戏,至少你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