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弓步怎么做

2025-05-25 17:12:58

1、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杨氏太极拳弓步怎么做

3、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传统杨式太极拳脚步的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因为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跟,“丢跟”就不称为传统杨式太极拳了。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也差之不得。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

杨氏太极拳弓步怎么做

5、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纸骁佰辛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串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曲、碾、弧、伸、缵禊韶刷抓”;歌诀为“曲腿碾步体侧移,弧行曲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形,两脚跟相距长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该步, 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为直线步。有部分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的两脚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因底面积过窄而容易产生重心不稳的现象。

杨氏太极拳弓步怎么做

6、(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太极拳运动不论变换哪种步法,都要“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运动变换中,上身始终保持中正安舒。俗语说:低头弯腰,有本事也不高;前倾后仰,难以升堂。习练者作碾步时,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还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2)使习练者旋转髁、膝,旋转腰脊,在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使传统杨式太极拳形成螺旋运动。所以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并终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的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太极拳斜步,即弓步。

杨氏太极拳弓步怎么做

7、(3) 使习练者的脚掌左碾右碾,有利于活动脚部关节。在两脚踝关节以下,分布着与全身芫彀锼椅健康有密切联系的四十一腧穴,联系着头颈、躯干、四肢的一些组织器官,这些组织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都受脚部的经脉支配,即“一脉不和,周身不适”。在足底有三十六个病理反映区,这些反映区受到脚部碾转的刺激,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预防和矫正扁平足和八字脚。 (4)碾步都由大拇趾领劲,有方向、有角度,虚实分明地以脚领膝,以膝领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气”,也能达到“周身一家”。 (5)碾步不仅为传统杨式太极拳重视,甚至军队基本训练的步法,也以碾步为重。如向后转身,则有倒插步,先碾左脚跟,再碾右脚根,目的在于求灵求活。灵活在于步法,步法在于步型,而其变则在碾步,其用则在应敌之变而变。 碾步之功用在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中的斜步还包括出腿、迈步走弧形,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说是圆形的运动。手、脚都是呈弧线运动,肢体上的圆形才能产生掤劲,才有弹性。脚走曲线弧形产生抽丝劲,胯圆、膝圆、踝圆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无论盘拳、推手、散手都强调螺旋抽丝劲的圆的要领,无圆无弧就不像传统杨式太极拳。注意:手、脚的走弧、画圆、转圈要在腰胯的带领之下,功效才会大。

杨氏太极拳弓步怎么做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