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上经常存在的几个误区
1、国外企业管理比中国先进的误区。由于国企存在的种种弊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落后的,于是对国企的管理方式全盘否定,盲目地引进西方管理方式。其实不然,我国于建国后,曾经向前苏联派出了一些干部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工业体系是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的,而前苏联是西方现代工业国家,所以我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不落后,甚至有些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如财务管理、职代会、职工政治思想管理工作等管理方法是西方企业管理方法所不能媲美的,只不过是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强调工业体系的计划经济性,在营销管理方面稍有差距。
2、企业盲目改革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国企改革”,但实际上国企改革最直接的结果却是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很多改革后的国企依然如蹀捃裨黠故,甚至大量国资流失。国企之所以存在种种弊端,其根本原因是人事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在国企,资产是属于全民的,因此企业设立了职代会、工会,国外的国企是不设立职代会的,在管理体制上,中国是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应该充分发挥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作用。但我国的国企职代会和工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大都不能正常地履行职能,在很多单位如同虚设,企业的具体管理负责人(厂长、经理)既兼任企业党的职务又担任企业行政职务,在“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企业的具体管理负责人(厂长、经理)的经营方针、资产处置处于无人监督、无法监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少企业领导人想的不是经营效益而是政治地位和私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凡是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必定是民主气氛极差、职代会和工会形同虚设的企业,是对企业负责人缺乏制约的企业。因此国企改革应调整方向,对效益差的企业要让领导干部下岗,恢复和发挥职代会、工会的作用。如果职代会和工会真正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就不容易陷入困境、资产就不易流失,国企改革倒不是件迫切的事。民企、私企的产权相对于国企基本上是清晰的,民企、私企的改革,应该将重点放在公司章程的修改和完善方面,明确和细化责、权、利三者间的关系,理顺管理结构和程序。
3、管理概念商业化炒作的误区。由于一些人对企业管理存在认识的误区,主观地认为中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落伍了,就盲目地学习和效仿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殊不知外国的很多企业管理概念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行为,是一些咨询公司为自身的生存而推出的“产品”,是一种概念炒作。还有一些国内的出版投机商将一些从网上扒下来的东西七拼八凑编成所谓的管理书籍欺骗大家,这些书籍往往借用一些国外虚构的学者、教授或著名院校迷惑读者,内容大多是迎合企业领导者心理的,而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大都是主观管理思想者,概念炒作对我国企业管理造成很大混乱,尤其是现在各类报刊转载流行的《执行力》更是宣扬伪管理的商业炒作的典型。我国的一些管理者(包括部分“海归”)盲目地追求这些“产品”、书籍,对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