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如何控制总氮超标
1、科采用生物法
在该过程中,池体数量较多,使生化的结构较为冗杂,特别是厌氧池溶解氧含量难以控制,反硝化的效率受到抑制,一方面反硝化菌富集较慢,且容易滋生杂菌争夺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庞大的池体结构使产生的氮气不能及时排出,增加了占比较大的无效空间,反硝化菌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一个总数较低的水平,致使脱氮负荷难以提高
传统生化中培养出的反硝化菌脱氮负荷通常小于0.2kgN/m3d,而针对工业废水而言,其较高的盐分及毒性会使大量反硝化菌死亡,从而进一步降低此过程中的脱氮负荷,是脱氮效率再次降低。
2、化学方法
通过氧化使氮化合物直接从有机氮、氨氮直接转化为氮气。发电机用化学法脱氮存在多项缺陷,首先,高级氧化成本较高;其次,多数化学物质使用及反应时仅适合实验室的严格操作条件
使危险性在可控范围之内,而实际废水处理中,水量较大,环境较差,在加上工人的专业性不强,使反应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常常由于不能精准反应而造成效果相对较差。
3、对氨氮,分解吸收,增强反硝化。提高硝化率。
4、迅速修复硝化系统脱氮作用混乱状态。
5、快速分解高浓度氨氮,协助其它微生物菌群。提高系统低温季节对氨氮的去除能力。
扩展资料:
总氮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与有机氮的总称,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
《杂环类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在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要执行总氮特别排放限值30mg/L。
新修订的《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总氮排放的要求是,现有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6月30日执行50mg/L的限值,自2010年7月1日起执行30mg/L的限值。新建企业自2008年7月1日起就要执行30mg/L的限值,而特殊地区的企业要执行20mg/L的限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总氮量